布林肯访华之际,美债突破32万亿美元大关,美国或想当面摸底中国。美国在东亚埋雷,拉拢日韩在中国家门口挑衅。谁来当执掌北约,英法都想扶持自己人上位。中国还会再救美国一次吗?拜登又如何平息北约内斗?
布林肯第一日行程结束,当面摸底中国
布林肯访华的第一天行程已经结束了!在18日那场低调的接机之后,布林肯在钓鱼台国宾馆同秦刚外长进行了长达五个半小时的会谈,比原定时间超出一个小时,从事后透露出的消息来看,中美双方都表现出了一种格外的谨慎。
在18日晚间的会议和工作晚餐结束后,中美外长并未召开联合记者会公布会晤成果,也未公开布林肯在19日的行程,只有跟随布林肯前来的部分西方媒体记者以及新华社对二者的会晤作出了有限的报道。
在新华社发布的新闻稿中提到,双方就中美总体关系以及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长时间、坦诚、深入、建设性的沟通。双方同意共同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有效管控分歧,推进对话交流合作。
秦刚外长还就台湾问题等中方核心利益重大关切问题阐明了严正立场,提出了明确要求,敦促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将不支持“台独”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双方还同意继续保持高层交往、继续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同意继续推进中美联合工作组磋商,扩大两国人文交流和教育交流。布林肯还在对话中邀请秦外长访美,秦外长回应表示,愿意在“双方方便时”访问。
法新社则在18日晚间报道称,中美希望为不断升级的紧张关系降温,双方都表达了改善沟通和防止冲突的“谨慎希望”。
同样派出记者随行的BBC则报道称,布林肯此次访华的意义重大,但不太可能让处于冷淡的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这些报道都显示出,此次两国外长之间的交流仍旧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双方达成的一些共识还只是基于去年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共识的有限延伸,在关键的争议问题上,双方仍旧只是表明态度,而无法达成任何共识。
因此,就有媒体认为,此次的中国之行是布林肯的一次“摸底”之旅,其意义并不在于取得多大的进展,而在于消除中美之间的风险。
香港媒体《香港01》在6月18日的一篇报道中就指出,在二月份的气球事件发生之后,两国关系在数月时间内一直维持僵硬,美国方面甚至一度怀疑中国要向俄罗斯提供武器;中国方面对美国的关税政策、技术遏制等方面也有诸多质疑。
因此,双方之间必须有一场摸底,在多个议题上确认对方的态度,才能够继续推动中美两国的关系进展。
从二者的对话中,我们也能明显看出这一趋势。布林肯同秦外长达成的共识虽然初级,但基本都在继续维持中美两国对话上;二者的会晤虽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长时间、坦诚、深入、建设性”这些定语,说明二者在这些基础层面的交流是有成效的。这给未来的中美对话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尤其是秦外长同意在双方方便时访美,在长期角度上给中美关系发展带来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所以,此次会晤实际上并不是中美缓和的关键转折点,而是未来长期对话的基础。我们对中美关系缓和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此次会晤之后中美后续的一系列互动上,尤其是美国方面此前频繁放风,表现出希望中美领导人在今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会晤的意向。这很可能才是中美关系真正的关键转折。
布林肯访华和美债问题有何关联?
除了“摸底”说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还有多少美债,布林肯此次的访华与美国的债务问题有关。
因为在布林肯登机启程的16日当天,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的美债数据显示,中国在四月份再次减持美债,目前持债数目为8689亿美元。这意味着除了三月份的增持调仓之外,中国在过去一年中,每个月都在减持美债。
同时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美债已经正式突破32万亿美元,比美国政府此前预期的时间早了九年。而距离拜登和麦卡锡谈判提高债务上限才刚刚过去半个月。这两周的时间内美国发行了超过6000亿美元的美债。
这种债务“滚雪球”的速度简直骇人听闻。即便去除今年1月到5月份美国联邦政府因为发债需求积压而导致的,六月短期发债规模膨胀因素,美国政府的债务提升速度仍旧太过迅速。去年10月4日时美国国债才首次超过31万亿美元,新发行1万亿美元的债务,用了仅仅八个月时间。
根据美国彼得森基金会最新的预测数据,如果美国不改变当前的债务发行模式,到2053年时,美债的规模可能扩大到127万亿美元,利息成本将消耗40%的联邦财政收入。《纽约时报》则根据拜登最新签署的支出削减措施预测,到2029年时,美国债务就有可能首度超过50万亿美元,这将导致美债风险快速上升。
但在大规模举债的同时,美国的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今年上半年美国国内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双双攀升,工资增长持续放缓,国内消费水平也因此不断下降。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美国五月零售额较去年同期降低20.5%,经济衰退的趋势非常明显。
此外,上半年发生的银行业危机事件也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因为银行暴雷风险而流向国外避险的资金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回流,这导致美国的投资现状也异常低迷。
再加上美国在中美之间构筑起了贸易高墙,不断打压、遏制中国企业,以安全为理由,拉列“不可靠实体清单”对高科技产品断供,严苛审查对华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社会对经济衰退的恐慌。一些商界精英忍无可忍,选择直接违背美国政府的战略态度,访华寻求合作,今年来华的马斯克、库克、比尔盖茨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在这种危机之下,全球去美元化的浪潮还在不断发展之中,美元在全球官方储备货币中的份额已经从2011年的70%下降到了今天的58%左右,如果继续维持当前的现状,美元经济体系很可能在数年内迎来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甚至进入大萧条的模式。
因此,美国需要来自中国的助力,需要中国停止减持手中的美债,甚至继续增持。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也必须尽快谈出结果,以避免美国的经济状况进入不可控状态。
所以布林肯才会如此急迫的来华访问,即便无法达成突破性的进展,也要先稳住中美之间的关系,避免双方出现冲突。而后再由同样官宣要访华的财政部长耶伦和商务部长雷蒙多来解决中美之间的经济问题,甚至让中国如同08经济危机中的表现一样,再挽救美国一次。
不过虽然情况急迫,但美国显然还没有摆正自己的态度。在中国周边的一系列“小动作”,显示美国仍旧没有放弃“一边缓和一边遏制”的幻想。
美国搅乱东亚,也会断送自己的希望
近期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布局,就看不到一点缓和的诚意,反而有继续推动局势紧张,收紧对华遏制的意味。在布林肯16日登机到18日抵达中国的两天时间里,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就正在日本搅乱局势。
在16和17日两天,他与日韩安全顾问以及日本、菲律宾的安全顾问举行了两场三边会谈,共同商讨反华相关事宜。在会谈中,沙利文大肆对中国南海台海指手画脚,在会晤后的简报会上还极力拉低布林肯访华的意义,抬高美国与日韩非之间的安全战略关系。
布林肯本人在访华之前也先行与日本外相林芳正以及韩国外交部长朴振会谈,重申对日韩防卫的“坚定承诺”,进一步连结日韩,强调三方持续合作的重要性。
在6月17日时,布林肯还与朴振通电话,讨论美韩关系、中韩关系、中美关系以及半岛问题。在电话中,布林肯表示支持韩国努力发展“健康与成熟”的对华关系,并向朴振保证会及时与他分享自己访华的成果。
在政治布局的同时,在军事部署上美国也没有落下。美国俄亥俄级“密歇根”号核潜艇,就在6月16日时抵达韩国釜山,展现美国对韩延伸核威慑的承诺,向中国发出了强烈的威慑信号。
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显然都是在中国周边挑拨离间、制造紧张局势,从而在对华缓和的同时保持美国的对华战略遏制。通过搅乱局势,美国希望中国能够意识到不向美国妥协,就可能遭到更严重俄遏制,以此为美国争取战略优势。
但是,这种陈旧的威慑思维在今天的中国身上已经不适用。中国不会接受美国在周边的战略威慑,也不会在自身的核心利益问题上对美国让步。美国一旦跨过红线,中美之间的缓和就会立即破裂,美国从中国身上获取经济、政治利益的期望也会随之破裂。美国搅乱东亚局势的小把戏中国还有多少美债,最终只会断送自己的希望。
北约内讧,美国被迫在英法中间“选边站队”
就在美国不断对华施展自己的“小把戏”时,美国的军事政治同盟集团中却出现了“大问题”。
已经担任北约秘书长9年的斯托尔滕贝格将于今年9月任期满届,推选北约下一任秘书长的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但根据路透社6月17日援引消息人士和美国官员的信息报道称,北约成员国仍未就下任秘书长人选达成共识。
据报道,英国方面希望英国防卫大臣华莱士成为下一任北约秘书长,但部分成员国却对此强烈反对,希望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当选。各方争执不下,导致北约秘书长人选难以确定。
这其中主要的问题是英国与法国之间的角力。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7日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称,法国总统马克龙正试图阻止华莱士成为下任北约秘书长,因为法方认为该职位应该由欧盟国家人士担任,而英国现在已经退出了欧盟。
这一态度在英国国内引发了愤怒,《每日电讯报》18日就发表了一篇名为“马克龙无权充当北约造王者”的评论,批评马克龙的做法看起来像是对英国脱欧的“报复”,并且缺乏判断力。英国保守党资深议员约翰·海斯同日也回击称,在国防问题上最不该对英国指手画脚的就是法国人。
英国媒体还在文中声称,英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北约第二大贡献国,尽管英国削减了武装力量,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仍旧是欧洲“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如果马克龙要以保护主义理由阻挠华莱士,就要小心法国青睐的人选是否能得到其他北约成员国的认可。
这一席发言已经有明显的拉帮结派意味,这就是在明确警告法国,如果法方坚持反对,英国也会号召北约内与英国亲密的国家反对法国的人选,让北约选举变成派系斗争。
如果任由英法两国如此争吵,最终北约内部很可能因此产生分裂思想,好不容易因为俄乌冲突团结起来的北约将再次涣散,法国总统马克龙此前有关北约已经“脑死亡”的论调也必然会卷土重来。
这时候最头疼的无疑就是美国这个北约“老大”。现在美国在中国的问题上消耗了大量精力,必须要维持北约内部的团结,让自己的欧洲盟友去帮助自己在俄乌问题上出力,因此,美国对英法两边都不想得罪,想找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人选。
但是英法非常坚持自己的人选,两国演这一出争吵的戏给美国看,本意就是向美国施压,让对候选人有最大发言权的美国来选边站队选择一方去支持。
不知道一贯逼迫他人选边站队的美国面临这一场景,心中是如何想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北约内部绝不向美国宣称的那样团结,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决定了北约会持续存在各种矛盾,一旦彼此的利益冲突爆发,各方因为俄乌冲突而产生的脆弱团结就会立即失效。
当前美国唯一的选择就是让斯托尔滕贝格再留任北约秘书长一年,以缓解当前的争吵现状,避免在英法之中做出选择。这一操作此前美国已经以俄乌冲突为理由进行过一次,现在也可以再进行一次。
但问题并不会因此消失,拖延只能掩盖问题,而无法解决问题。斯托尔滕贝格不可能一直担任北约秘书长,美国也早晚有一天必须面对北约的内讧,现在的逃避,只会让日后的矛盾总爆发更加激烈。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hangxm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