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卓清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主要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为了生存,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我们通常所说的长征,主要是指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退出江西苏区,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的远征历程。
对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不要说青少年一代知之不多,包括改革开放后的许多高级执政官员都没有深刻学习过,他们根本不知道红军在长征路上到底受了多少苦、牺牲了多少优秀中华儿女?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忘了历史,在糖衣炮弹面前倒下了多少党、政、军高级官员、及将领,值得我们深思。
有多少人知道,万里长征每300米就有一具尸体呀!长征一共穿越了中国的15个省区,翻越了20多座崇山峻岭,走过了30多个急流险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一共遭遇了400多场战斗,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场遭遇战。但是,即便如此,红军依然保持着平均每天25公里的行军速度。所以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次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它成了世界军史上三大远征之首(世界军史三大远征指的是:汉尼拔迦太基远征军的远征;亚历山大远征军的远征;蒙古西征远征军的远征、也称十字军远征)。
为什么美国人直到今天都对中国军人充满着敬畏和好奇?因为他们发现,70多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战场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大批师团级将领都经历过长征,所以他们得出一个结论:"长征锻造出中国最强悍的一代軍人"!
再来看一组数据。长征是付出了巨大牺牲换来的:长征出发的时候,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共86000多人,最后到达终点不到7000人,仅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就牺牲了50000多人;红四方面军出发时有10万大军长征路线,最后零零散散到达终点的不过3万人;红二方面军是长征中损失最少的一支部队,贺龙长途中的三次神来之笔曾受到毛主席的称赞,但前后也牺牲了近7000人。
还有一组数据:红军军团长一级的平均年龄为25岁,一线作战的师团干部平均年龄为20岁,14到18岁的红军小战士占60%。可以看出这支队伍是多么的年轻。
下面让我们重点回顾几个高级将领本身及所经历的长征故事。
故事一:红一方面军后卫师师长陈树湘绞肠而死的故事。陈树湘红军长征时28岁,时任红34师师长,红34师是红一方面军断后部队。前面讲到,红军长征路上遭遇的一场最惨烈的战役是湘江血战,那一战红一方面差一点全军覆没。红34师本来已经到了江边,但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江,返身又扑进了敌人的包围圈,最后全师覆没,陈树湘也因为腹部被手榴弹炸伤而被俘。他被敌人抬在担架上连夜送去向上级报功。路上,抬担架的士兵突然觉得脚下一滑,旁边的人打着火把一看,在场的人都惊得目瞪口呆,年仅28岁的黄埔二期毕业的高材生阵树湘竞然把自己的肠子拽出绞肠而死。
故事二:红军军团长董振堂的一句"我们的流血和牺牲就是为了孩子"被载入史册。
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河北新河县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1923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投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由排长升至师长。九一八事变后,他与赵博生、季振同等率领26路军1.7万余人在宁都起义,宣布加入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32年董振堂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任红五军团军团长。红五军团为保障中央主力红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1937年1月12日在甘肃高台县城与六七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中不幸牺牲,时年42岁。
董振堂如果活到解放,也是一个开国元帅,因为他当时已是军团长,和林彪、彭德怀平起平坐。
长征路上的一天,中革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邓发的妻子陈慧清在一场激烈的突围战刚打响时要生孩子了,而且是难产。当时陈慧清疼得滿地打滚,身边没有一个医护人员,只有几个红军小战士。仅仅1公里以外,董振堂拎着枪冲回来问:到底还有多少时间能把孩子生出来?于是董振堂再次冲入阵地,大声喊道:"你们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结果战士们死守了几个小时,硬是等陈慧清把肚子里的孩子生了出来。战斗结束后,一些战士经过产妇身边时都怒目而视,因为为了给她打出生孩子的时间来很多兄弟战死了。面对战士们此时的情绪,董振堂军团长又说了句足以载入史册的话,他指着战士们说:"你们瞪什么瞪?我们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像刚出生的这孩子一样的全国千千万万的孩子吗"?90年前,在那样的情形下,一个军人说出这句话,这样的情怀你能想像吗?!
故事三:700余名红军小战士刚走出草地,却在等待后续部队的睡梦中死去。
1935年8月,中央红军穿越草地后来到班佑村时,不少红军战士因缺食物,体力不支,在等待后续部队中背靠背在睡梦中背靠背坐着牺牲了。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时任红军11团政委王平将军的脑海里。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天,彭德怀突然来找王平,说还有一个营的部队没有到,让他回去找。王平带着警卫员走到班佑河边时,正是黄昏,玫瑰色的夕阳挂在天边,他远远看见几百个红军小战士背靠背在睡觉,他当时勃然大怒,走过去就推那些小战士,谁知推一个倒一个,700多名红军小战士再也经不起体力透支、饥寒交迫,在睡梦中全部死去了。王平将军在1995年讲到这一故事时的情景时仍老泪纵横,他说:"你们知道那天有多安静吗?鸟都不飞,鸟都不叫。我当时把他们一个个放平,哭着给这些小战士敬着军礼说,你还都是一群孩子呀"!
对于这段历史,王平将军无法忘怀。将军生前曾嘱咐,要在这里树碑纪念,以缅怀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士。201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在班佑河畔矗立。
在班佑乡的这个草原上,还有另一个故事为人熟知,小学课本中《七根火柴》的故事原型地就在这里,著名作家王愿坚在《七根火柴》中的段落,记录了在草地上的一片小树林里,一位战士临牺牲前,怀揣着七根火柴,等待着其交给战友为后续部队点燃前进的光亮。
故事四:贺龙在过草地时将自己的心爱的枣红马杀掉救伤病员。1936年7月,贺龙率红二方面军从四川甘孜北上,向甘南进发。这一路是漫无边际的草地,草地上没有路长征路线,没有人烟,空气稀薄而气候变化无常。随时会遇到沼泽,一不小心陷进去,就会惨遭灭顶之灾。起初,每人每天还有3两青颗粉充饥,但一走进草地,就没有补充了。部队断粮后,指战员只得挖野菜、草根充饥。由于饥饿,走着走着就倒下了。贺龙亲眼目睹了有几位班长为了把干粮和野菜省下给伤病员吃,一路挨饿倒在他的面前。在这最困难的时候,贺龙毅然下决心抱自己心爱的坐骑枣红马交给供给部杀掉,分给伤病员和体弱的同志们吃。贺龙爱马在军中是出了名的,这匹枣红马与他一起征战多年,还救过他的命。在这草地上,这匹马一直驮着伤病员,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贺龙的警卫员见他把马杀了,伤心得哭了好几天。贺龙劝道:"不要哭了,我不到10岁就放马,10多岁就出去赶马帮,人对马亲,马对人亲,我们爱马,马也爱我们,你没看到吗,当我们的这匹马听说要杀它救伤病员时,它流着泪躺下来让我们杀,这场面多感人啦!我们和马都热爱革命,当革命需要的时候,我们就要不惜自己的生命。这一席话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干部战士。除了杀马,贺龙过草地时还亲自钓鱼给伤病员吃传为佳话,解放后贺龙过草地钓鱼救伤员的故事列入小学课本。
故事五:朱德总司令长征中亲自领导挖野菜的故事。
在长征途中,解决填饱肚子是一个大问题。面对军粮匮乏,朱德总司令更立足于发动官兵挖野菜,解决饥饿问题。他亲自访问藏族同胞,询问什么野菜可以吃,尓后组织了由炊事员、饲养员、警卫员共10余人的野菜调查小组,亲自带领大家挖野菜。野菜拿回后分类择净,煮好,加酥油炒,大家吃了,齐声叫好。接着他发动直属队挖野菜。野菜多了,他提出分类整理好,召开"展览会",向全军推广。收集能吃的野菜有几十种,其中有牛耳大黄,有的战士惊讶地说:这不是中药么?朱德笑着风趣的说:药材也来参加革命嘛,应该管它叫"革命菜"。总司令还集合队伍召开挖野菜动员大会,他在动员大会上说:同志们,野菜也是宝,有了它就饿不死,大家都要上山挖野菜。他的这种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教育和鼓舞了干部战士战胜饥荒。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引导前进方向的旗帜。在朱总司令的号召下,长征中全军掀起了挖野菜的群众运动,长征后期大大减少了因缺粮而饿死的人数。在长征艰难的行军中,朱总司令以50多岁高龄,与年轻的官兵同吃同住同行军,并且吃苦在先,古今中外,何曾有过这样的总司令?他的榜样在红军中形成了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讲到这里,不由使人想起红军到达陕北后,陕北民歌《绣金匾》的歌词:"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金匾绣咱毛主席,领导的主意高。二绣总司令,革命的老英雄,为人民谋生存,能过好光景"。这就是人民心中的英雄,人民心中的丰碑。
近些年来,我时常在想:我们缺故事吗?我们缺英雄吗?我不缺,多的是。只是没有人给孩子们讲这些,我们的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故事,也不知道80多年前这些军人曾经付出过什么。所以,长征还是历史上罕见的青年血脉喷张的历史事件。那一代年轻人虽然不像我们今天这么富足,这么安宁,但是他们背负着历史的责任,背负着光荣和梦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脊梁。我们虽然成不了他们那样的英雄,但可以成为英雄的梦想,在这一路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长征的影响在今天的延续。今天,我们纪念长征胜利87周年,更要不忘初心,不忘缅怀英烈。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hangxm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