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hangxm102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MBTI人格测试开始大火,人均自我阐述为“XX人格”。其实,MBTI原本只是迈尔斯母女根据心理学家荣格中晚年写的《心理类型》而琢磨出来的HR测试题。但经过不断更新,MBTI已然成为了如星座一般流行的“科学”人格分类法。更不乏不少MBTI“魔怔人”,在社交中,靠着刻板的MBTI人格描述去生活、交际。
曾经流行的星座、当下风靡的MBTI……人格测试俨然成为了新时代的算命手段。不同的是,传统的算命更多是为了预测自己何时发财暴富、人生如何有起色,如今的MBTI,主要是年轻人为了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当下人潮如织的世界,“自我”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疯狂的信息冲击,让人不断被动接受着外界的价值观冲击,而过多的信息,对于现代人的自我认知并没有好处。年轻人仿佛更愿意从人格测试、心理测试中去认识自己,试图了解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现代人的各类焦虑,大半都来源于自我认知的不明确:无法接纳自己,对自己焦虑、对世界迷茫、对未来困惑,也让MBTI测试愈发风靡。
然而,我们越想要认识自己,有时却往往陷入另外的困境。人格类型,究竟是让人更清晰地认知自己,还是让人给自己贴上刻板标签,为性格里的固执缺点找借口?自我又究竟是什么,是可以用几句话一概而过的“人格标签”,还是千变万化的复杂心智?
当我与朋友们聊起这个问题时,不同的人给了我不同的认知角度,通过他们的观点,让我们一起从多纬度来了解一下mbti理论,何为MBTI。
我的朋友刘秀才是个打工人,长着一张猛男的脸,却有一颗文青的心。
曾经,他对自己充满迷茫,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个没什么个性的人。和朋友相处时,也总是担心自己在不受欢迎。他看了很多平台上为人处事的“窍门”,也学着做,但却浑身不舒坦,觉得不再是自己。也因为这份敏感,他无意中伤害了很多相近的朋友。
人处在困境里,越容易愤世嫉俗。作为朋友,我虽不认同,但也能理解他对很多事情的失望。但他的极端情绪带来了很多影响:朋友越来越少,工作频繁更换,在家里也是猫嫌狗厌,不受待见。
有那么一段时间,他和最好的朋友吵架,情绪低落,也很迷茫,总觉得委屈,却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那段时间他热衷于算命,从自己的星座星盘,再到各种心理测试,人格测试……他一度沉迷于各种对性格和人生的解释,可是看了很多,仍然感觉迷茫。不懂世界,不懂他人,甚至不懂自己。
人格测试成为了他的借口,每当有人提出他性格上的小问题,他就索性摆烂:“我测出来就是这样的人!”
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点,这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很容易通过相信抽象、笼统的人格描述,认为它准确地概括了自己的性格。
然而,这并不利于年轻人认知自我,反而容易让年轻人在刻板的人格描述中,形成单调的自我认知。
脱离实体而言,我们都拥有发展中的心智,可以随着环境去变化,这么丰富的“灵魂”,又怎能用几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呢?
之前我读过的一本书《自我》,或许能让你对真正的“自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它给出了哲学中关于自我,更深刻的思考。也给了人一个重新思考“自我”的机会。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70亿人,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同的经历,孕育出不一样的性格。人格是复杂的,如果过于沉溺人格测试,或许并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反而只是将自己推向标签化。
《自我》
【美】乔纳森·布朗
MBTI开始小火的时候,我的一个做心理咨询师的朋友小树就已经关注起来。这得益于他对心理学理论的深入了解,从一开始,他就知道MBTI这个东西其实不够科学。
虽然MBTI的基础是荣格的八维人格理论,但发明者迈尔斯母女并非专业的心理学家,既没有接受过心理学的正规训练,也没有在学术机构工作过,并且荣格本人所强调的“八维人格”理论,也并不具备实践意义。因此,小树在生活工作中,也经常会和我们解释MBTI的不科学之处。
比如我们共同的朋友叮当,就格外信奉MBTI。日常社交里,叮当会安利身边每一个朋友去做测试,也会把朋友们都对号入座。她的朋友圈也三五不时地会发一些:“这辈子不会再和XX人格的人交往”之类的话。
小树也跟叮当隐晦地提过几次,但见她仍我行我素,小树也就没有再管。对叮当来说,这个看似科学的人格测试,在她的迷信中,早就成了新的“玄学”。
对小树来说,面对迷信MBTI的朋友,确实是令人闹心的事。让朋友们都能理性地对待人格测试,也成了很多心理咨询师任重道远的事情。
不可否认,MBTI“简单粗暴”地概括了人与人的不同,能迅速为不熟悉的人们提供方便切入的共同话题。但在不够严谨的语境下,这种测试很容易造成不良的误导。
不论是对自我的标签固化,还是对他人人格“贴标签”,将MBTI作为社交、恋爱的完全依据,都不是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状态。
《心理学导论》
【美】韦恩·韦登
万物皆可MBTI——在社交媒体的不断发酵下,MBTI俨然成了火爆的社交语言。还有不少机构将其包装成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人格测试,甚至为人格测试的分析报告开出高价。MBTI这样一个不严谨的小游戏,变成了一场营销与社交的狂欢。
小树介绍我认识了一名MBTI从业者Tina。她专业解读MBTI报告,一份详尽的报告往往能卖上好几百。正如曾经大行其道的占星、塔罗牌等,MBTI也在市场上闯出了一片天。时值经济下行,市场动荡,人们对未来和自我发展的迷茫,也让这种测试更加能击中内心。
Tina告诉我,她一开始也只是自己对MBTI感兴趣,后来才发现居然还可以考证,可以收费解析测试结果。于是她考了证,在朋友圈一发,就有人找上门来,想要获得专业人士的解析,甚至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主动找Tina寻求更多人生指引。
“一群迷茫的人,内心有恐慌,却不知道该如何疏解。”Tina如是说。然而,沉迷MBTI的我们mbti理论,是真的不懂世界、不懂自己吗?某种程度上,我们可能只是不愿意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的自我相差太多。
小树给我推荐过的一本书:《为什么长大》,这是一本地铁哲学书,顾名思义,就是在地铁上可以拿在手中看的小书。书中论述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何从哲学中找到平衡内心的力量。
哲学并非内心的疗愈,当你意识到了世界的欺骗,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下,发现梦想正在破灭的时候,哲学不能安慰你,也不能减轻你的痛苦,但它会要求你认识到“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差距:一边关注世界应该有的样子,一边观察它现在的模样,并让自己的内心对这种落差感保持平衡。
《为什么长大》
【美】苏珊·奈曼
回归现实生活,我们也在不断地确认自己的样子,确认着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互动,也正是这种不断地确认,让我们免于陷进虚无主义的困境里。
我们不必放弃心中的世界,但也要坚强面对,世界并不如我们想象一样美好的事实。
MBTI是一种帮助我们自我认知的工具,但不是一切难题的万能解。去科学地认知并使用这种工具,让它真正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它控制。
毕竟,无论人格测试、心理测试,其实都逃不过主观性悖论的影响:测试得到的结果,到底是真正的你,还是你希望成为的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文字原创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hangxm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