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今译】

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真正了解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了解。

有道的圣人不私自积藏,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量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行事,施为而不争夺。

【注释】

言行当至诚,立世信为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_信言不美美言不信_微信传滛言多少违法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真话,由衷之言。“美言”,华美之言,乃巧言。

张松如说:“本章开头提出了美与信、善与辩、知与博诸范畴,实际上是提出了真假、善恶、美丑等矛盾对立的一系列问题,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内在实质往往不一致。这中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帛书甲本缺字,乙本保存完好,作“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乙本此句在“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句后。

▶ 人之道:今本作“圣人之道”,据帛书乙本改。

微信传滛言多少违法_言行当至诚,立世信为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_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解说】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诸本多同此,惟帛书乙本《老子》作:“善者不多,多者不善”,且置于“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之下。

帛书乙本是有道理的。本章第一、二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言”中包含“善言”或“善者之言”,“美”中也包含着“巧辩”。所以,如果再接上“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就多少有一些语义重复了。

帛书乙本作“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意思是说:“善良的人不多占有,占有多的人不善良”,此与下文“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义正相接。

言行当至诚,立世信为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_信言不美美言不信_微信传滛言多少违法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按绝大多数学者的理解,其意是说:得道善之人,用不着多言雄辩来证实;徒逞巧辩口舌的人常常不是得道善之人。这与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其义相近。

老子学说的主旨是自然无为,对道的把握也贵在自然体悟,不贵巧舌善辩。道是形而上的本原本体,是无限的,而语言媒介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语言去表达无限的道,是困难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越是悟道近道之人,越是感到语言的无奈,所以尽量少言,乃至不言。这就是“知者不言”、“善者不辩”。而悟道浅的人,却往往自以为已经穷尽了一切,喜欢夸夸其谈,这就是“言者不知”、“辩者不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就是老子对上述认知现象的概括。

或许这一概括有片面性,因为善者也不一定不辩,善辩的言论也不一定不好。但要知道老子这是在写格言体的韵文,不是写论述文,只要从一个方面给人们警示即可,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实际上,只要不存在偏见,谁读了“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也不会在体悟到其中深刻含义时,会错误地以为凡善者都不辩,凡辩才都不是好东西。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话运用到现代学术界的情形,的确如此。现代的知识活动愈来愈专精,“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以博学自居的人,对于任何一门学问,往往只是略知皮毛而已。所以为学如果博杂不精,则永远无法进入知识的门墙。

言行当至诚,立世信为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_信言不美美言不信_微信传滛言多少违法

这一章,老子用格言形式为自己的五千言做了简短的总结。

苏辙说:“凡此皆老子之所以为书,与其所以为道之大略也。故于终篇复言之。”诚哉斯言!五千言之文,不务雕饰,自然真朴,但讲的是真话实话,这就是“信言不美”,以此与世俗之巧言伪佞而乏可信之文相对。

五千言很短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似乎作者的学问不是那么宏博,但真理本来就是简单而朴素的。真正知“道”的人,善于把看似复杂的问题表述得简单而清楚;并不懂“道”的人,喜欢故弄玄虚,把本来平凡简单的真理给弄复杂了。

老子很谦虚,但也很自信,他希望人们懂得“知者不博”的道理,不要小看了五千言。做学问如此,做人也是如此。

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为自己积累财富,而是尽其所能尽其所有以助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别人有了,社会和谐安定了,自己也就有了。“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无私与贵己是自然融合而不可分的,多么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这应当是老子对自己一生行事的写照,或者说是他的座右铭。他的这一人生格言源于天之道“利而不害”。老子的一生依天道行事,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而无为。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hangxm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