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有时会因为工作联系太紧密,压力太大,会想要暂时和他人切断联系,买张机票逃离工作的地方,远离网络、手机和身边的人。
然而,由于退休、痛失挚爱、疾病这三大老年变故的关系,很多老年人是在非自愿情况下被迫切断社会联系,面临社会性死亡的风险。
晚年的三大转折
有三大与年龄相关的转折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建构人们的社交生活,分别为退休、疾病伤残与痛失挚爱。
这些转折期依据在四大欧洲城市进行的人类学研究结果而定。
首先看第一个重大转折期。西方社会规定的退休时间通常在65岁前后。人们都知道退休的日子会来临,却永远无法做好万全的准备。
第二个转折期,疾病伤残,这类冲击性极高的事件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但发生在晚年的机率比较高。
危及生命或无药可医的疾病除了会导致生理折磨外,还伴随着影响身体和心灵的功能性障碍。
第三个转折期,失去挚爱,导致的是心理上的折磨。活得越久,失去亲人的风险越高。这纯粹是概率问题:有可能死亡、患病、或决定离婚。
这些转折期都会带来连结断裂的危机:职业生涯断裂、社交生活断裂、家庭生活断裂。
转折期代表着老年族群潜在的需求指标人的社会性,显示他们可能需要哪一类型的支持。至于谁能在这些人生转折期间给予支持,则是另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
被迫的“社会性死亡”
在古罗马时期,对于一位罗马公民来说,被驱离城市、流放边疆,可以说是仅次于处死的重刑。“活着”的拉丁文是inter hominem esse,字面上的意思是“身处人群”人的社会性,而“死亡”的拉丁文则是inter hominem esse desinere,也就是“不再身处人群”。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在演化过程中,我们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与渴望已深深烙进我们的基因中。“当人们失去连结,他们就有被社会孤立的风险,他们在别人生命中的影响力也会就此消失。”这种情况称为社会性死亡。
用德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的话来说,社会性死亡的人们就等同旧而无用、随手可丢的废弃物,意谓着个人丧失社会角色与地位,被社会边缘化,同时被社会视为死亡的现象,不论你实际上是生是死。
社会性死亡也代表社交生活的缺乏——缺乏兴致、亲近、关怀与相助,而深受其害的人则被化约为一个求助无门的对象,而非拥有自主能力的个体。
老死所带来的疏离和贬抑,实为现今这个追求长生不老的后现代个人主义社会的阴暗面。这些负面观点导致老人、病人与垂死之人遭到边缘化,进而与他人渐行渐远,甚至在生理死亡降临之前,先遭遇社会性死亡,活得好好的人却被当作亡者、逝者看待。人们不再像古老年代一样熟悉死亡;不再自然地面对死亡、疾病与老化。
我们努力想让自己远离这些生命之必然,同时却也把患病、垂死、衰老的人群推向连结断裂的危机,让他们独自面对人生三大转折期。
在面临重大转折时,若有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将能有效的降低血压、心跳、胆固醇,同时减轻压力、增强免疫系统。
相关内容:
老人的“孤寂感”
孤寂感是指一个人经历不愉快或难以接受的感情断交,或是和对方交情变差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
孤寂感降低、较多的情绪支持和死亡率的降低具有正相关,可视为一种“隐性”疾病。
老人产生孤寂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种:个人因素(自我想法)、人际因素(和他人接触)与社会因素。也是在三大转折期很容易产生的情绪。
孤寂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举足轻重,因为缺乏了与他人的连结,没有外在动力来激励老人恢复健康。
缺乏外在动力也会消解我们的内在动力, 单是生病和寂寞相加就威力巨大,我们会开始怀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怀疑自己是否有为世界带来价值,或是怀疑我们某天夜里过世后,会不会没人想念。
没有人想要被遗忘,但孤寂感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早就被忘得一干二净。即使我们最爱的亲人或朋友刚来探访不久,残余的孤寂感仍会流连脑中——我们太渴望他人陪伴了。
荷兰研究显示,即便提供的实质支持偏较少,增加情感上的支持就能使老人的孤寂感降低,同时也能降低死亡率。
许多癌症中心都设立了探视系统,以帮助病人舒缓孤寂感,努力对抗攸关生命的重病。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hangxm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