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 我国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 (第五组“四个现代化”) 纪念邮票中, 悄然出现了核潜艇的身影。在中国的邮票上出现核潜艇, 这是第一次。直至1982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巨浪1型固体运载火箭完成潜艇水下发射试验后, 核潜艇及其潜地导弹的神秘面纱才开始慢慢掀开。有意思的是, 其中很多信息是通过各种邮品透露出来的。从中国核潜艇研制发展有关的珍贵邮品中, 可以了解到中国核潜艇创业发展60年的艰辛历程。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诞生
1958年6月, 主管全国科技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 向党中央和毛主席呈报了研制核潜艇的绝密报告, 从此拉开了中国研制核潜艇的序幕。1958年7月, 中共中央批准研制核潜艇之后, 海军政委苏振华和副司令员罗舜初邀请二机部副部长刘杰、局长白文志、工程师董茵, 就如何发展船用核动力等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1958年10月, 核潜艇总体设计组筹建完毕, 这是一个绝密的临时机构, 核潜艇工程代号当时被确定为“07”, 后于1960年初改为“09”。通过大量方案论证和探索性的研究设计工作, 第一艘核潜艇于1965年8月15日正式开始研制。在陆上模式堆论证设计的基础上,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初步设计于1966年11月结束, 科研部门提交了总体设计方案。在这个阶段, 共完成各种图纸资料103份, 初步制定了潜艇的主要尺度、主要参数和总布置方案, 确定了所采用的主要设备。
1966年12月7日, 聂荣臻专门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开会。据时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七院领导陈右铭回忆:
会上我汇报了核潜艇研制原则、实施步骤、进度安排和设计方案。聂帅听得很认真, 对一些可以定下来的问题当即拍板确定;对一时拿不准的问题与有关方面负责人进一步商量。当我谈到对核潜艇艇型的不同意见时, 聂帅说:总体不要用常规潜艇的艇型, 不然搞得既不像常规潜艇又不像核潜艇。实践证明, 聂帅的这一决策十分正确。我们在会上提出了第一艘核潜艇实行边研究、边设计、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的“五边”方针时, 聂帅也很赞成, 说科研、设计、生产就是应该结合起来搞。
三天后, 在总体初步设计审查会上, 专家一致认为初步设计结果达到了国防科委上报中央军委的战术技术建议书的要求, 主要性能符合建议书中规定的主要指标。中央专委于1966年12月22日批复有关工业部门, 要求第一艘核潜艇于1970年底安装完毕, 并下水试验。
1967年5月, 中央军委批准了国防科委上报的第一艘核潜艇战术技术任务书。中央专委要求, 凡是与中国核潜艇研制有关的经费、物资器材需求以及其他协作问题, 一律按照中央专委为研制原子弹而颁发的《有关原子能设备、仪器研制问题的若干规定》办理;国家计委、物资部及其他有关部委都要作为国家重点专项工程给予优先保证, 及时安排解决。
核潜艇的施工设计于1968年开始, 同年11月,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工。为了实现核潜艇建造的总进度, 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组织了两次设计施工图纸的会战。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突击完成了700余份图纸资料, 并有一半的科技人员先后下厂紧密配合, 协同施工, 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设计文件。第一艘核潜艇的总体设计与建造交叉进行, 全部施工图纸和文件近万份。
1968年5月, 首制核潜艇开始在造船厂放样;11月23日, 总体建造开工下料。耐压壳体和肋骨的钢材经过100%的超声波探伤和机械性能复验后投料, 所有焊缝都经过无损探伤并经水压试验, 直到全部合格为止。据当时的工厂领导侯君柱回忆, 这样大量的复验工作, 如果只靠试验室的几台刨床加工试片, 至少需要两年时间。为此, 工厂集中了全厂所有的牛头刨床, 集中人力和设备, 不到两个月就全部完成了。在艇体建造过程中, 手焊、自动焊、碳弧气刨都是难关, 他们解放思想, 开展练兵, 大力推广新型焊接工艺, 提高工效几十倍。经过一年的日夜奋战, 终于在1969年11月完成了大量的割、焊和装配工作, 全厂第一个立体分段吊上船台。工人们利用1970年的春节假期一举拿下三道大焊缝。广大技术人员、干部和工人吃在船台, 干在船台, 睡在船台。然后以第六立体分段为基准, 其他10个立体分段从两端向其靠拢, 实现船体大合拢, 仅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首制核潜艇于1970年4月完成了总体试水, 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这在当时全厂只有4名四级以上自动焊工人、16名五级以上手焊工人的情况下, 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如此艰巨的焊接装配任务, 简直是个奇迹。
1970年4月, 核潜艇完成总体试水后, 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周恩来总理在1969年2月听取国防工业系统的汇报时就说过:“核潜艇1970年下水很有希望……海军要把空中、海上的防御系统搞起来。”为此, 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在完成了核潜艇总体试水后, 成立了以侯君柱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组织设备安装工作。
设备安装前的油漆工程是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的, 在短时间内完成12万平方米的任务绝非易事。六七月的酷暑天气, 舱室温度高, 通风条件差, 油漆毒性大, 工人们日夜连轴转, 有的工人被熏倒, 醒来接着干。安装铅屏蔽时, 铅尘的毒性使不少工人身上起红斑、流鼻血, 可是没有一人叫苦, 没有一人计较待遇和报酬, 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两个月的工作量。在敷设消磁电缆时, 打破了工种的界限, 不分男女, 不分干部工人, 上下一起干, 一个月的敷设任务只用了10天。
停靠在码头的第一艘核潜艇 (右) 下载原图
潜艇设计的要素之一是船的稳定性要好, 否则就会造成翻船事故。核潜艇的内部空间小, 要安装上万台设备还要达到稳性要求, 难度是很大的。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和赵仁恺形容核潜艇的设备安装“是一种极其高超的艺术”。为了万无一失, 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的科技人员事先都要到设备制造厂弄清每台设备的重量和重心, 所有的设备装到潜艇上之前, 全部都要过秤并记录在案。在安装过程中切下的边角余料、过剩的管道和电缆等也都要过秤, 并从总重量中扣除。这虽然是一种“斤斤计较”的“笨”方法, 但却可以得到精确的重量和重心数据。然后, 再经过计算、调整和合理的配置, 使艇的稳定性达到设计要求。
1970年12月26日, 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1年4月1日, 核潜艇完成了下水后的舾装工作和绝大部分的设备安装工作, 进入系泊试验阶段。系泊试验的每一项试验完成后, 都要由驻厂军事代表室代表海军进行逐项验收合格后才可放行。为了加强科研、生产、使用各单位之间的通气协调, 临时成立了系泊试验现场指挥部。总指挥是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党委副书记兼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陈琪, 副总指挥是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的宋文荣和彭士禄、海军驻船厂军事代表室总军事代表孟庆宁以及船厂的邹振堂等。系泊试验现场指挥部设在厂内的一座小山坡的老式房子里, 习惯上叫东山小洋楼, 当时许多重大的决定都来自这座老房子中的决策者们。如今, 这座被修缮一新的老房子依旧坐落在原址, 成为历史的见证。
1971年6月25日, 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中央专委会, 听取核潜艇试验情况汇报。据海军驻船厂总军事代表孟庆宁同志回忆:
陈右铭重点汇报了核潜艇研制和设备安装调试的总体情况以及航行试验的计划安排, 我主要回答有关核潜艇试验中的问题, 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主要回答设计中的问题, 造船厂主要回答施工中的问题。这次会议批准了核潜艇码头启堆联试, 周总理指示:我们第一次搞核潜艇, 试验工作要稳当一些, 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好, 多花一些时间充分试验, 取得经验。周总理再三提出“试验要先码头、水面、浅水, 然后再深水, 分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要把试验工作做好, 要组织好……要把四个阶段的试验做完, 搞好了才能交船。”他要求每试验一个阶段, 都要向海军和中央军委报告, 经批准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周总理还语重心长地说:试验时间要充分一些, 不要急, 急了漏洞很多。试验本身就是摸索, 要摸清楚, 像一个人生了病, 要把病灶摸清楚一样。要把工作做细, 要取得全部必要的数据。要积累经验。
接下来的工作是核反应堆和一回路开始升温升压、提升功率。每项设备、系统的试验, 都是由科研设计部门、工厂、军事代表室三结合技术小组进行技术评定, 随时进行必要的修改, 最终由军事代表认可签字。在整个系泊试验阶段, 共发出几百份设计修改通知单。船厂的工人、技术人员、生产管理干部和驻厂军事代表们经常吃住在车间, 白天黑夜连轴转。当时在核潜艇里, 很多设备和仪表上都写着毛主席语录和鼓舞士气的口号, 在笔者保存的一块早已淘汰报废的核仪表的表盘玻璃上, 还看得见“下定决心, 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 去争取胜利”的毛主席语录。那时, 所有的参试者们都在用一种坚定的信念鼓舞着自己。军事代表们在总军事代表孟庆宁的率领下,日夜驻守在码头。孟庆宁说中国核潜艇有多少艘, 那时试验极为紧张, 各专业都有, 特别是在核动力装置试验时更是马虎不得, 住在码头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理问题。军事代表梁永君连续加班加点一个多月, 累得脸发黄, 两眼深陷。在联调的关键时候, 他一口气盯了三天三夜, 从码头再回到办公室的一里多路, 这个30来岁的汉子歇了两次才走完。工人们都感叹:“这哪里叫工作, 简直是拼命。”
1971年7月1日, 反应堆提升功率, 蒸汽发生器开始向二回路供汽、暖机暖管、启动蒸汽辅机, 汽轮发电机组开始供电。这是在潜艇上第一次实现核能发电。7月6日, 主机在船坞内低速运转, 反应堆带功率运行, 两台发电机并车, 功率为满负荷的3%, 一回路系统和设备运行正常。在完成主机跑合试验后, 又顺利完成了主机速关、正倒车试验和蒸汽排放试验。整个主动力系统经过联合试验, 通过初步考核, 在低功率状态下的核反应堆性能达到了设计指标, 具备了用核动力推进潜艇的能力。8月16日, 系泊试验历时四个半月后结束, 共完成试验项目592项, 反应堆启动10次共运行400多小时, 反应堆功率达到52%, 圆满完成了码头试验任务。
1971年8月17日, 周总理批准核潜艇开始航行试验。8月23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始进行航行试验, 然而试验并非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一帆风顺。1972年2月3日, 核潜艇在进行第16航次试验时, 主机由低速转高速时蒸汽发生器出现故障, 技术人员和工人顶着高温和强辐射, 奋不顾身地钻入反应堆舱抢修。3月份, 周恩来在国务院、中央军委“09”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简报上批示:“请注意海军核潜艇试制和出海试航中发现以及可能发现的问题还很多, 务请要求他们随时随地做总结, 以便在出海试航后迅做全面总结;同时也要告诫他们防止在试航中发生政治上、技术上的事故, 毁艇伤人。”当蒸汽发生器经检修后, 为了进一步摸清故障原因, 考核装艇设备和系统的工作可靠性, 决定补充进行一次扩大航行试验。8月12日, 毛泽东主席亲自签发电报批准核潜艇进行扩大航行试验。9月份, 在最后一次试验航行中, 蒸汽发生器再次出现故障, 潜艇只得进厂修理, 并在更换新的蒸汽发生器的同时, 修改了水质控制系统。于1974年1月至4月又进行了一次检验性航行试验。
遵照周恩来总理关于试验“分阶段”进行的指示, 核潜艇先后共出海20多次, 进行各种试验接近200项, 反应堆运行数千小时, 主机运行数百小时, 累计航程6000多海里。整个海上航行试验表明, 中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是成功的。
1974年八一建军节, 在渤海湾核潜艇的诞生之地,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交艇命名大会隆重举行。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代表中央军委宣布《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命名》的命令:“……现决定, 将该艇命名为‘长征1’号, 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并授予军旗一面。望加强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严格训练, 严格要求, 不断提高部队战斗力, 随时做好一切战斗准备。团结起来, 争取更大的胜利!”命令宣布完后, 许多人都流出了热泪。此时, 首任核潜艇艇长杨玺庄严地从海军副司令员高振家手中接过军旗。随后, 在码头边的核潜艇上举行了庄重的升旗仪式。从此,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人民海军进入了核海军的行列。
1968年, 海军核潜艇基地和第一艘核潜艇同时开工。1969年7月, 海军从4个常规潜艇支队和一个护卫舰支队精选了36名官兵, 组成了中国第一支核潜艇接艇队。这些被誉为“36颗种子”的年轻军人, 面对的是一项从未接触过的新式装备, 在组建之前, 他们甚至不知道核潜艇为何物。因此, 他们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缺乏管理使用核潜艇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 高等院校停课“闹革命”, 无法进院校学习, 这些人稍加集训后, 按照上级安排, 按照各自专业奔向全国有关研究部门和工厂实习, 而任务和身份始终都不曾向旁人告知。
1970年10月, 在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前, 接艇部队全体人员从全国各实习点陆续赶到核潜艇总体建造厂集中。海军又从常规潜艇部队抽调了4艘艇的艇员共计400余人, 组成“09”大队。后来核潜艇部队便以1970年10月作为组建时间。
核潜艇基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新成立的海军北海舰队第一工区兴建, 同时组建了海军工程兵建筑第十团, 到1970年又增加了3个工兵营和2个民兵大队, 投入施工的兵力最多时达到12000多人。初建的核潜艇基地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海湾, 施工条件异常艰苦, 而我国在设计、施工、设备安装等各个环节都缺乏经验, 遇到不少困难。直到1981年6月, 海军第一个核潜艇基地主体工程竣工, 这项工程设计填补了中国军事工程的一项空白。
然而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2000年, 青岛市邮票公司发行了一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核潜艇部队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的珍藏版纪念封2枚, 相当于向世人宣布中国海军核潜艇部队已走过了三十年光辉历程, 而此时核潜艇部队已经实现了从近海到大洋的历史性跨越, 成为我国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一支重要的海上核威慑力量和核打击力量。
1982年10月12日, 我国“长城200号”弹道导弹常规潜艇从海底向预定海域发射巨浪1型潜地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填补了我国导弹技术的一项空白, 这是向世界公开宣布中国已经掌握了水下核反击能力。
随后, 我国又成功地在核潜艇上进行了多次潜地导弹发射试验。对于我国潜地导弹的研制成功, 邮品跟进得很快,并通过邮路飞向四面八方。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中国核潜艇有多少艘, 巨浪1型潜地导弹首次公开对外展示。这一“深海利箭”的亮相, 使中国的核潜艇及配置的潜地导弹威震四方, 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长城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的火箭、导弹》明信片, 其中有两张出现了巨浪1型潜地导弹照片。
1988年是中国核潜艇研制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到此时, 中国核潜艇已经完成了码头试验、航海试验、深水试验、连续90昼夜自持力考核、水下发射潜地导弹等一系列重大试验, 标志着中国核潜艇真正形成了战斗力。从这一年起, 中国核潜艇的英姿开始在更多的邮品上亮相。1988年12月, 海洋出版社和《舰船知识》杂志社联合出版的一套明信片中, 有一张“中国导弹核潜艇”明信片。这是我国核潜艇原形首次出现在邮品上。
2009年4月23日,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 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了一套纪念封, 这是我国首次在邮品上公开新一代核潜艇已经服役。在毛主席发出“核潜艇, 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伟大号召之际, 海军集邮研究会连续发行了三枚与中国核潜艇有紧密关联的纪念封。
2013年11月, 海军北海舰队和青岛市邮政局联合发行了一枚“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546编队执行第十六批护航任务暨出访”纪念封, 这是核潜艇首次参加护航的有力见证。
2016年2月, 海军集邮研究会发行了一枚“中国海军核潜艇0990长航胜利30周年”纪念封, 这个纪念封的封底写着:
1986年2月18日, 中国海军核潜艇首次远航训练取得圆满成功, 创造了我海军连续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长、潜航时间最长、平均航速最高的记录, 打破了美国核潜艇创造的84天远航纪录。任务总指挥为核潜艇基地副司令员杨玺, 艇长孙建国。
2018年, 海军集邮研究会发行了两枚“中国核潜艇首次深水试验三十周年”纪念封。这是核潜艇于1988年4月至5月在中国南海圆满完成了水下大深度试验, 对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最终形成了完整的战斗力的最好纪念。
我国从1958年预研核潜艇开始, 在核潜艇研制的科技队伍中, 汇聚了全国一大批优秀人才, 有物理学家、造船专家、核反应堆工程专家、火箭专家;有以庚子赔款送出去留学归来的学生;有在旧中国毕业但在新中国大展才华的大学生;有共和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和历届大学毕业生;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工人;有曾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战斗英雄;有广大部队指战员和海军驻有关厂所的军事代表……可谓精英荟萃、群策群力。在核潜艇研制的艰难征程上, 最简陋的条件和最复杂的科技融为一体, 连结这两点的是各级领导、科技人员、工人、指战员们所特有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在漫长的岁月里, 环境的艰苦, 创业的艰辛, 风云的变幻, 都没有动摇他们为研制核潜艇而献身的初衷。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hangxm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