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新松机器人创始人兼总裁曲道奎直言不讳地说,目前能够在市场上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工业机器人;至于最早发起的服务机器人,离真正成熟,还有很长的距离。
在曲道奎看来,尽管服务机器人已进入了广大的消费者领域,但其未来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还很长;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机器人除了“看”和“说”之外,很多动作都无法完成。
“脑力超出了躯体,相当于’残疾人’。”曲道奎说。
这并不是服务机器人第一次受到业内人士的冷淡对待了。此前,当猎豹公司发布了包括接待机器人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后,前荣耀总裁、优点科技CEO刘江峰就对猎豹创始人傅盛表示“这些产品可能会很难卖”。
刘江峰的论据在于,这类产品目前并不能够形成很好的用户粘性,而且商业模式没有形成很好的组织。
市场的悲观论调只是一部分,更能够代表行业变化的,是一些领头公司的衰落。
7月底,自媒体“智东西”报道了服务机器人企业上海棠宝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棠宝机器人”)由于资金链断裂被迫倒闭的新闻。在文中,棠宝机器人被称为“国内第一批服务机器人生产厂商”。因此,这家公司的负面信息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行业的风向标。
尽管棠宝机器人创始人王明高很快回应称,虽然公司现阶段已经引入了投资人并进行了重组,业务和客户服务、研发都在正常开展。但他也承认,自己“不幸掉进了一个坑,而且还不浅”。
像棠宝机器人这样踩过坑的服务型机器人企业在过去几年中并不是少数。前期的企业数量高速增长和行业市场的容量本身并不相符,这自然会形成泡沫,而一些本身发展出现问题的企业自然成为了被淘汰的那一批,即便是“第一批领头公司”也不例外。
过度扩张,大热必死
从过往的履历上看,棠宝机器人的起步并不算差。
正式成立于2017年6月之前,棠宝机器人曾经是新三板上市企业棠棣信息下属的一个机器人产品研发部门。在那个时候,棠宝机器人就已经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
根据上述报道,2016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颁发了首批中国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棠宝机器人的证书编号为001;到了2017年10月,棠宝机器人还在十九大会议中心提供了巡逻安保服务。
棠宝机器人的爆发,伴随的是机器人行业的整体发展。在当时看来,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风口。
如雨后春笋般冒起的公司,也许不是都能够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但总是可以进驻到大大小小的购物广场、或者政府机关之中。那是服务型机器人的黄金时代。
在机器人大潮下,投身其中的企业们也在扩展着自己的规模,希望在爆发期来临前尽可能地积聚基础。例如,棠宝机器人就在2017年和百度合作推出了定制化的产品,以及一些针对医疗行业的服务机器人,甚至有报道称,棠宝机器人已经和建设银行达成了业务合作。
小兵(化名)之前所任职销售的一家服务机器人公司也在那个时候开始寻求银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机会。这家公司之前的产品大多数卖给的是餐厅和商铺。“多进入一个领域,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对行业前景的乐观态度,驱使着许多企业心甘情愿地扩张着自己的业务。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找到尽可能多的市场,从而为自身赢得潜在的利润空间。
不过,行业的走向最终和人们的预期走出了一条交叉线。2017年下半年开始,机器人行业开始退烧,国内众多曾经活跃的初创公司也归于沉寂。
在这个前提下,大力的扩张反而成为了企业们的累赘。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就曾经于2016年在公开场合提出过警告。他认为,在热潮之下,机器人产业已呈现出投资过剩的隐忧,机器人企业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对于棠宝机器人来说,多面出击然而没有带来稳定收入的结果是,一旦股东公司经营情况出现混乱,它们就无法保持自我输血能力,最终踏入深渊。
青岛飞跃机器人CEO、中国自动化学会产业化处负责人宋云飞则认为:“一个创业公司不能想着什么环节都参与,又要搞研发,又要搞市场,又要搞销售,精力很难兼顾。”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进行扩张能够带来的好处之一是节省成本,提高价格竞争优势。
然而与此同时,它们的人手往往相对有限,而机器人又是一个对技术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人才相对短缺的产业。这意味着一旦公司把握不好不同业务之间的投入力度,让不合适的人员负责相关业务,很容易会导致公司的发展失去平衡。
“比如我是一个搞科研的,那么创办的公司自然也是科研型的,对于投标之类的就得一点点去学。如果非要去大力搞销售,那么肯定要死掉。”宋云飞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小兵此前在公司负责的是面向一般商家的销售。然而当上级交给他向银行机构推销产品的任务之后,他开始感到举手无措。
“比如一些高端金融机构的项目,投标都有自己的步骤和要求,比如要有专门的计划书等等,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因为一般商户没有那么多的要求,看到产品靠谱就会打款。”小兵说。
为此,他所在的企业对销售团队进行了相应的扩充,这带来了额外的成本。然而产品的不足使得它们的销量欠佳,最终这些投入的成本也没能转换成效益。
小兵虽然没有直接接触过棠宝机器人,但看到后者最近深陷泥潭的消息后,还是有些感慨,“像这种体量的公司,可能一下子走得太快,一步没跟上也会出现问题。”
“这样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出现在机器人行业,像金立手机的危机,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他说。
我有需求,你能解决吗?
除了盲目扩张导致的后劲不足之外,服务型机器人企业的一个困境还来源于,市场的爆发实际上与需求并不同步。大量玩家的涌入,所造成的是市面上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满足用户需求更是无从谈起。
小兵的老东家就是服务机器人大军中的一员。那时候,位于深圳南山区的这家公司,所推出的产品和市面上的绝大多数服务型机器人没有分别:一个拟人化的形象加上一套语音系统。现在看来服务型创业项目,产品的技术并不复杂,近万元的售价也不算便宜,但仍有不少商家愿意购买。一年下来,产品就卖出了过千台。
“客户很多都是一些餐厅或者商户。”在推广产品的过程中,小兵接触过不少客户,很多人的想法是,虽然不太清楚这些机器人产品的实际效果会是如何,但既然同行都在买,那么自己跟着买一台总不会有大问题。
但到了2017年下半年,小兵发现自己家的产品不好卖了。他咨询了几位曾经的用户,得到的回答都是:产品用处其实不大。
现在回过头来,小兵认识到的最大教训在于,他所在的公司是个不折不扣的“追风口”公司。
“基本上没有搞明白餐厅或者商户需要的是什么类型的产品,看到市场都在做,就一起进去做。”小兵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一台机器人,只能在柜台前唱几首歌,说几句话;然而根本无法和顾客形成互动,这样的产品根本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深圳锐曼机器人CEO高子庆同样认为,当初进入这个行业,行业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用户认识到自己的产品是有用的。
“机器人的核心价值在于主动阅读环境和提供服务的能力。”高子庆说,在包括酒店、办事大厅等地区,其实原有的电脑和数据库就能提供一定的自助服务;如果服务机器人产品没有办法超越这些机器,那么肯定无法提供价值。
他举例说:“机器人如果能做到当用户进入一个场所的时候,主动走上去为用户提供信息,就能够提升效率;这是和电脑自助系统的本质区别。”
实际上,行业的市场需求并非不存在。艾媒咨询此前发布的《2018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专题研究报告》估计,2018-2020年期间,专业服务机器人销售量会增加到1210万台;到2020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年销售额将超过300亿元。
现在的问题在于,这个要求已经将很多机器人产品拒之门外。如果一台机器人需要在公共场合能够自如走动,需要在控制器、驱动器、减速器等部件都做到足够精确。这是很多企业所缺乏的。
“并不是说市场没有需求,而是要看产品从性能和价格上能不能满足市场。”深圳一家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他认为,本质上看,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都属于生产力工具,在整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产品的本身价值也不复存在,“对于一家餐厅来说,花上万块买上一台机器放在店门前,结果只能唱歌跳舞服务型创业项目,那还不如请个员工来发广告见效快。”
这名合伙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市场发展的早期,他也曾经关注过一些项目,但最终没有投进去;至于现在,他已经暂时停止了对于服务机器人的关注。
“在需求没有被很好地解决之前,这个领域就是个坑。”他表示。
转机开始出现
在需求尚未完全打开的情况下,对于还在市场上坚持的企业而言,找到一个稳定的市场来切入,才是现阶段比较重要的一件事情。
成立于2013年的优地科技是来自深圳的一家服务机器人企业,创始团队主要来自于UT斯达康。最早的时候,他们从事的是无人驾驶方面的业务,并曾经为英伟达提供过无人驾驶方案,2015年底开始,公司开始进入服务机器人行业。
UT斯达康的背景,使得优地科技的创始团队更加关注行业级市场,而不是简单的To C方向。这为他们的机器人业务确定了整体的大方向。
“最早的时候我们找了几个场景,分别是医院、餐厅、宾馆和KTV,我们首先在医院落地了一段时间,机器人的作用是在门诊部大楼和住院部大楼进行药品配送的工作,实际效率是不错的。”优地科技副总裁兼COO刘大志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但团队还是很快发现了这个市场方向的一些问题。刘大志表示,相比于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机构,像医院这样的事业单位,对于引入项目的决策机制响应相对较慢,流程也相对长;另外,它们对于产品的定制化要求也相当高。
“这样会使得企业很难将自身的技术聚焦,相比而言,我们更希望做通用的平台。”刘大志认为,这样更有利于满足市场的需求。
之后,优地科技开始将产品面向商业服务场所大力推广。它们目前主打的产品“优小妹”已经开始在一些商业所承担了菜品、零食、物品等在楼内的运输,以及为顾客引路等工作。
下一个阶段,优地科技开始将目光放到了室外。按照刘大志的说法,他们之后的产品会更加像一辆无人遥控汽车,来提供室外的短距离配送服务。
7月25日,美团发布无人配送开放平台,将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到外卖等配送场景上。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美团已经开始测试类似的服务,所承担配送服务的是包括送递机器人、无人配送车在内的一些服务型机器人。
为了推动这个计划,美团还搭载了一个平台,吸纳政府、高校、企业三方,以解决技术研发、生产、落地,甚至订立行业标准和法规问题。
优地科技是第一批加入到平台的企业。上文所提到的,外表类似无人遥控车的机器人产品,就会在未来扮演着短途外卖配送的角色。
某种意义上说,和美团这样的企业合作,为此前苦于落地缓慢的机器人企业带来了更加广阔的使用场景和落地渠道。这也为它们的发展稍稍铺平了道路。
目前来看,服务型机器人的发展趋势逃不开机器人大行业的整体波澜。在早期的的野蛮生长之后,回归理性的企业们需要再次找到方向。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是,探索,将会是行业下一个阶段的常态。
不过,在动荡之后,业内人士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宋云飞看到,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开始关注到机器人行业的重新发展,并且投入了不少资源,这会给整个行业产生带动作用。
“没有信心的都离场了,智能机器人的冬天过去了,现在算是春天的开始。”宋云飞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但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