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的《解放日报》头版,是这样的:
美国《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称:香港回归中国,结束英国156年的殖民统治。
日本《读卖新闻》当天的封面报道:香港回归中国。
德国《世界报》的标题:156年后,香港回到中国怀抱
相比之下香港回归的意义,英国《泰晤士报》似乎“五味杂陈”,它的头版标题是:再见,香港!
回忆起20年前的那一刻,
你有怎样的记忆?
香港回归,对你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回归那一刻,我还记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小观看了不少网友留言。
在网友的留言中,小观不仅可以从中读出香港回归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生动诠释。
1997年4月13日,“97杭州风筝大赛”在杭州西湖湖畔举行。图为小学生手拿写有“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字样的风筝。(新华社)
幸福了然后呢:香港回归那年出生,还记得回归十周年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现在马上就大二了,希望期末考试不会挂啊!
Jojo:20年前7岁,还不懂我爸看直播仪式的时候为什么那么激动,今天觉得身为中国人真好。
子润:97年还在上小学,记得老妈送我上学,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马路两旁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还有花车,好不热闹!我问了老妈他们在干嘛,老妈说他们在庆祝香港回归!当时想不明白香港回归和他们有什么关系,现在想想,原因不言自明……
RAS·Peter潘子仲:只记得每天电视都会播放小平同志,记得好像是说:我要等到7月1日,等到那一天再去香港,到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小丸子的臭姐姐:回归时我1岁,当时姥姥还给我买了一件带着“回归”字样的连体裤;20年之后,我大学毕业,即将步入工作岗位,为祖国的繁盛献出自己的力量
许桂鑫:1997年尾我出生香港回归的意义,错过了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我妈说当时家里都围在电视前看香港回归。2007年,十周年之际,我们同样围在电视前,“四大天王”的表演和背景大黄河到现在依然历历在目。2017年,二十周年,作为一个在铁路学院即将毕业的学子,希望在未来的时间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1997年4月21日,清华大学举办“盼东方明珠回归,迎高校体育盛会”1997象征性长跑活动。(新华社)
衣食住行:二十年真快,那时我高二
灵灵:20年前香港回归我还是初中生,还主持了一场香港回归诗歌活动。那样的时刻历历在目,愿祖国早日和平统一!繁荣昌盛!
A苏强同学:当年学校发了一个纪念章,用扣针挂在胸前的。等下我得找找。
D00:20年,好快。那时候我初三。我还在自家木门上画了庆祝香港回归的画和标语……每当想起来,就觉得我妈妈还是很包容的,允许一个初中生把门画的花里胡哨,很好的保护了一个少年的爱国情怀。
1997年6月30日,数千名来自英国各地的华人、华侨,聚集在英国伦敦室内竞赛场,收看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电视现场直播。(新华社)
蓦妮:97年,我才上初二,虽然不能完全明白香港回归的全部意义,但是看到电视机里激动相拥的人,我也跟着留下了泪水。那会儿,有个阿姨送了瓶从香港买的擦脸油,我妈用的那叫个小心翼翼。现在,坐在电脑前,别说是香港的东西,想要哪个地方的东西买不到?祝愿祖国发展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幸福。
菊閮:二十年前,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俩前一天领了结婚证,现在生活幸福美满,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金羽:记得97年还是在爸爸单位家属楼的竹床上看直播回归的。现在家属楼早已拆旧建新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祝中国香港越来越繁荣,中国越来越好。
征林:那年直播,我扛着重重的摄像机在山里家乡拍摄乡亲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直播的情景。那时,我是县电视台的记者。
范范:1997年我7岁,当时还是用黑白电视机看的香港回归视频,转眼竟20年了,感慨万分。祝福祖国繁荣昌盛,期盼台湾早日回归!
香港人的上海故事
从1997到2017,香港回归这20年里,我们见证了中国的繁荣发展。很多香港人告别了铜锣湾的喧嚣,尖沙咀的繁华,选择来上海求学、经商、生活。这些生活在魔都的香港人,又有怎样的故事?
黎先生来上海已经10年,他觉得从生活节奏看,上海和香港其实很像。大家每天都在赶路,很多人都是点对点的生活。四处是广告牌等照亮着的繁忙街道,车水马龙。上海的黄浦江和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很像,都是灯火通明的高楼大厦,也是城市的名牌,印证着城市的发展。
很多香港朋友都没有预期,上海的今时今日和香港已经能并驾齐驱
回香港时,黎先生常说,上海是我的家,孩子也是新上海人。如香港一样,上海也是一个华洋共处的城市,各方面都十分国际化。在上海待了这一段时间,他觉得这座城市发生的最大的变化是整个城市都在进步,都在发展。
在上海,黎先生喜欢去徐汇区老洋房那一带逛逛,各式建筑物的历史沉淀固然吸引,更赏心悦目的是这里有很多有趣的零售店和有特色的餐厅。黎先生经常光顾一家位于思南路的港式风味餐厅,从还原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茶餐厅的装修,到地道的食材和烹饪功夫,都做的很有意思,当中最合心的是虾仁炒蛋。
“在陆家嘴开会时,常有种我是不是在香港的想法。”卢先生觉得陆家嘴很像香港的中环,从生活节奏上来说香港和上海也有点像,但香港的节奏还是比上海要快些。
卢先生最爱的上海地标之一:外白渡桥
没来上海前都觉得上海只有陆家嘴和东方明珠,来之后感到上海比他们想象的更多元化,很多地方都很有文化底蕴。在上海5年,上海变迁与发展的力度、速度和强度都让卢先生感到不可思议,在国外根本不可能在四、五年内见到这种变化。
卢先生来上海已经5年,不上班的时侯,有空就去压压马路,找些有特色的建筑群去看看找一下设计感。他很喜欢徐汇区,特别是常熟路、永康路一带,历史风貌和街区的尺度都保护得很好,走在街上十分舒服。而田子坊有一股很特别的吸引力,是充满城市活力的地方,外滩则是上海新老结合最好的展示区。
说到上海的港式餐厅,卢先生觉得翠华十分地道,他们的菠萝油和奶茶,味道和香港几乎一样。因为工作原因,卢先生最常去的是博多新记,这是一家隐藏在闹市中港味十足的餐厅,据说香港人特别是做工程的都很喜欢去。
Onie来上海已经16年,她常常觉得上海很多地方都有香港的影子,比如IFC、IAPM。Onie说“每次在外滩感觉它的美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香港的维多利亚海港,心中盘旋着究竟谁比较漂亮。“
Onie第一次来上海工作的时候就是在华山路、长乐路、武康路、巨鹿路那个地段,这里也成为了她最喜欢的地方。这个区沉淀了太多上海过去的美丽和优雅,现在更是华洋杂处,生活别有一番情调。除了复古的优雅,上海新区域的不断发展也令人感慨,Onie提到虹桥、古北,后来的浦东陆家嘴,现在又是一个大虹桥,上海给人的感觉总是野心这么大。
Onie也一直跟香港的朋友说上海是一个大都会,一个很国际化的地方,因为现在太多不同国籍的人都来了上海工作、生活、投资或是找寻新的机会。
沪港两地人文相亲,经济相融,合作交流源远流长。自香港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特别是2003年沪港建立经贸合作会议机制后,两地经贸、金融等多领域合作不断拓展,人文交流更加频繁。
戳图片感受上海与香港20年间的“新不了情”↓
你中意的香港什么样?
过去的二十年,香港用持续发展给祖国人民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未来的香港会是什么样?什么样的香港才是让人“中意”的香港?
视频:我中意的香港
记者采访了一些香港政要和民众,一起来听听他们心中那个属于自己的、中意的香港是什么模样?
谭耀宗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我觉得香港是很特别的,地理上很有利,中国的南大门。这个地方它有它的特点,大家觉得这个最好了。
刘江华
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局长
香港最吸引人的就是多元的文化,我觉得内地的文化、香港的文化、国际的文化,在香港你都可以找得到。
陈茂波
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
香港有“一国两制”突出的优势。对于内地的城市,我们是连接世界,国际舞台的一个通道。我们在国际的贸易、商务、资金各方面比较有经验,可以对内地的城市提供帮助。
董建华
全国政协副主席
比如说人民币要国际化,我们可以发挥很多力量的,香港其实是最有条件去做这些事情的,做这些事情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国家出一份力。
吴浩宾
香港小丑表演者
我希望就是共同繁荣,我们可以跟内地朋友多一点机会交流,一起进步, 我觉得这个也是大家的希望。
陈伟文
深井陈记烧鹅店老板
我们陈记的烧鹅全部都是从内地来的。香港跟祖国的交通全都联系起来了,也会带动我们的餐饮业。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带动我们陈记,给国际上的人士认识到香港的美食,也认识到我们香港人的精神。
谭迪予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大二学生
我希望未来的香港是一个有更高包容性的城市。他不单单能包容我们国际上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他也能包容我们在内地的人才。发挥自己自身的优势,这样子才会是一个更好的城市。
黄云
香港市民
作为香港市民,我们感觉到对香港的未来特别有信心,我们希望香港的未来越来越好,因为我们的孩子在香港一代一代的成长。
邓飞
香港教联前主席 将军澳香岛中学校长
最中意的香港的话,除了繁荣稳定,当然是社会和谐,一方面能够跟上整个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保持繁荣稳定。另一方面能够保持一种多元化之下的和谐的社会局面。
林郑月娥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
香港有些优势是绝对的,就是两制。我们既有一国国家里的支持,也能保持香港独有的优势。
祝福祖国
祝福香港
越来越好!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参考消息、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ShanghaiWOW”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hangxm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