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治愈系好声音

我是赏新晴

请枕着我的声音入眠

1.明太祖施行严政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以平民身份当上皇帝的第二人。明代总共有十六个皇帝,历时二百七十七年,加上南明的三个皇帝,总共十九个皇帝,历时二百九十四年。

明太祖在位三十三年,他平定天下时候已经年逾花甲,太子早死,想把皇位传给长孙,为了巩固朱氏政权,也为了保护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各自拥有卫兵三千人,多的达一万九千人;另一方面,太祖害怕功臣功高震主,于是尽杀功臣将领。

比如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被诛杀,最后牵连被诛杀的人高达三万多人;大将蓝玉入狱,连坐诛杀一万五千多人。所以当时的京官上朝前,一定会和妻子先作诀别,如果晚上无事回家,则夫妻欢庆,因为又活过一天。官员躲得过被砍头,却很少能躲过大屁股的羞辱惩罚。从明太祖时期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就是肆意对官员进行侮辱,明朝时接受杖刑,多半会被打死,即使没被打死,医治也需要好几个月。

那为什么朱元璋对待读书人和官员如此严苛呢?这是有原因的,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朝时,武将跋扈,因此积极扶持文官。而明太祖则认为元代没落后,自己身边的功臣已经尽数被杀,兵卒也解甲归田,不构成威胁,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读书人,但是治理朝政又不能不用读书人,所以值得用严刑峻法威慑士人,让知识分子和官员为王室的威严下臣服。

明太祖固然一生勤政,但是出于私意废除宰相制度,让明代政治走向了歧途。

2.明朝的政事

明代废除宰相后,取消了中书省,保留中书舍人的官职,设置为七品官,只是负责整理文书。取消门下省,保留给事中的官职,也是设立为七品,有封驳的权力,也就是对不合规或者不适宜的奏章有驳回的权力。然后,为了帮助皇帝处理文书,设置了内阁大学士,分别是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以及武英殿大学士,另外还有两阁,分别是文渊阁和东阁。

根据《春明梦余录》的记载,洪武年间,太祖一个月就要收到三千多份奏折,平均每天要处理一百多份奏折,而且平均每份奏折有三件以上的事情要办理,所以对君王的精力要求很严格,明成祖永乐帝以后,皇帝觉得奏折实在太多,就将翰林院的侍讲、侍读、编修等官员招来,帮助皇帝看奏折,这种制度慢慢固定下来,称为“内阁”。而后,能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基本都是内阁大学士,因此内阁成了变体的“宰相”。

太祖皇帝废掉宰相位后,相当于皇帝要承当宰相班子的工作,工作强度之大,常人难以想象。所以明朝中后期出了很多奇葩皇帝,自身能力不足,再见到如此繁重的工作,于是干脆若干年不上朝,大臣见不到皇帝明朝十六帝个个是奇葩,皇帝也懒得见大臣,国家运行靠的就是内阁班子在皇帝与大臣之间传达信息,以及“沿用祖宗之法”,如此昏庸,天下怎么不可能不乱。

皇帝懒政明朝十六帝个个是奇葩,于是产生很多权臣,比如明世宗时期就有夏言、严嵩操弄大权。内阁大学士虽然有很大的权力处理朝政,但是不能直接见到皇帝,中间隔着太监,于是,宦官即将登上明朝的政治舞台。

3.明朝太监弄权和朋党之乱

前文讲到,懒得要死的皇帝是不会亲自去内阁关注政务的,只是让大学士票拟,然后由太监递上去,因此司礼监的权力往往大过内阁大学士,也就是说太监的权力大过宰相。

比如明武宗时期的司礼监太监刘瑾,每个月故意选皇帝玩乐的时候递上当月大臣和大学士递上的奏疏,正在兴头上的皇帝不想处理朝政,就会斥责:“我用你干什么?现在又来烦我,快走开!”而刘瑾就代替皇帝决断朝政。太祖洪武年间,朱元璋就曾铸过铁牌,挂在宫中,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两相比较,讽刺的意味浓厚啊。由于太监权力很大,最后连内阁大学士都不得不巴结司礼监太监,即便是号称明代第一首辅大臣的张居正,也不得不巴结太监冯保。

清代大儒黄梨洲就说过,明代政府败坏,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废掉宰相开始。一面废宰相,一面实施严刑峻法。比如太祖时期设立锦衣卫;永乐帝时期设立东厂,由宦官管治;明宪宗时期设立西厂;神宗时期,还设立了“内厂”,由冯保管理。到了大太监魏忠贤时候,更是兼设内、外两厂。这些成了皇帝刺探情报的情报机构和私人法庭,可以不经过司法机关,私自处理朝臣,而生杀予夺的大权就掌握在太监手中。

永乐年间,朱棣还派太监随军队戍边时监军,协助边塞的巡视,由此,太监权力伸入军事。之后,明代皇家庄园的管理,矿藏的查收、上供、采造等事项都有太监插手。永乐时期下西洋出使的郑和也是宦官,有外交权。足可见宦官的权力已经渗透到明代政治的方方面面。太监专权的巅峰自然是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趋炎附势的浙江巡抚潘汝祯,竟然在天启六年给魏忠贤立生祠,还有人建议将魏忠贤和孔子并列,皇帝是万岁爷,魏忠贤则是九千岁,十分荒唐。明代的太监弄权直到崇祯皇帝登基后才被抑制下去,可是,当时的明朝已经风雨飘摇了。

明朝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就是朋党之乱。由于太监弄权,谄媚的风气盛行,造成政局混乱。比如严嵩主政时候,朝中就有三十多人认严嵩当义父;张居正生病时候,朝中几乎全体大臣都为他祈福,只有顾宪成刚正不阿,绝不参与奉承,而这种反阿谀奉承的风气是从书院讲学传来,于是张居正用尽自己的全力毁掉天下书院。

趋炎附势不光要用嘴,还得有银子。比如太监李广死后,明孝宗搜查后,得到各位大臣贿赂给李广的黄金白银各千百石;刘瑾失败后,抄家罚没黄金二百五十万两,白银五千余万两,其它珍宝无数。不仅中央官员要行贿,连州县小吏也要行贿来买官位。每逢户部发饷银,上午取出,下午就搬进严嵩的家中。当时国库中的钱不够支付戍边军队一年的饷银,而严嵩家中所存的积蓄却可以支用很多年。

士大夫集体沦陷,归因依然是太祖时期的严苛制度,让诸位大臣失去汉唐时期的天下胸怀,大臣觉得天下是你朱家的,我只是一个打工的,在位时能捞多少算多少。因此,崇祯末年,皇帝请求各位大臣捐出自己家的财产,筹集军费,平定叛乱和应对清军的入侵,少有人响应。因此,崇祯临终前说出最后的政治交代:“众大臣误我”、“文臣个个皆可杀”。

皇帝昏庸无能,党祸兴起,宦官专政,百姓税负极重,流寇四起,清军入侵,最终,明王朝于公元1644年灭亡。

—End—

感恩转发

有书、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qihangxm102